————《新春记者走基层》系列报道之三
【题记】:2020年7月20日,根据国家防总指令,位于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的“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开闸蓄洪。顷刻,蒙洼蓄洪区的4个乡镇、77个湖心庄台成为“孤岛”,180平方公里土地成为一片“泽国”。2020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蒙洼蓄洪区,了解防汛救灾与灾后恢复生产等情况,并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





如今,在蒙洼王家坝、老观、曹集、郜台4个乡镇,与张学和杨春明这些村民一样,更多的庄台人“搬”出了新生活,奋斗着新梦想!

“俺一不说长,二也不说短,现在俺来说说明朝那末年”……当天下午两点多,在蒙洼曹集镇利民村西田坡庄台上,记者顺着这大鼓书声音传来的方向看到坐在家门口嗮着太阳,悠然自得听着大鼓书的83岁老党员付保良。“虽然去年庄稼淹了, 但是,政府没有亏待俺,每亩地庄稼补偿款在一个月前已经全部到位,习近平总书记去年还亲自看望我们,给我们鼓劲加油,让我们非常激动和振奋。前几天,镇来又来人慰问俺,今年春节家里准备的年货比去年多,幸福的日子想都没有想到。”老人家拉着记者的手感动的说。

“自去年洪水退后,我们在抓好庄台卫生消杀,环境整治的基础上,及时恢复生产,发展各种蔬菜种植,畜禽养殖和柳编产业,保障群众安心生产和生活”。郜台乡童楼村童庙庄台负责人童大叶告诉记者。
“俺自2016年以来流转村里荒滩低洼地2000多亩种植杞柳,在去年大水没有来临之前每年效益还好,但去年这场洪水把杞柳基本上都淹死了,损失不少,眼看着马上就开春了,俺组织父老乡亲把淹死的柳条补齐,争取把去年的损失补回来”。记者从阜南蒙洼最上游的王家坝镇一路向东采访,正好遇到郜台乡桂庙村杞柳种植大户张朝玲正在田边带领着帮工布线找直,整齐划一重新补插杞柳。
河面是上千只呱呱欢唱的鸭子,平房上是晾晒着香飘四溢刚加工出来的板鸭,车间里工人们带着口罩,按序就班,有条不紊清洗着刚宰杀的鸭子体内的鸭肠、鸭肫……在蒙洼采访的最后一站 ,映入记者眼帘的是郜台乡福星养殖场内一派繁忙的生产场景。
这家养殖场老板名叫朱淮海,今年55岁的老朱有着20多年的蒙洼养殖经历和经验,多年来,他承包了蒙洼最下游的“死淮河”以及荒滩废地进行立体养殖,在河下养鱼栽藕,河面养鸭鹅,河岸林下养鸡,凭着勤劳苦干和诚实守信,不仅发了家致了富,还解决附近10多个贫困户来厂就业脱贫走向富裕路。
“去年的一场洪水,让我的养殖场损失了好几百万元,但洪水退后,俺没有灰心,在政府的帮扶下及时复工复产,加上政府按照相关补偿规定对俺养殖场损失的补偿,你看每天来我这养殖场购买板鸭、板鸡等年货的人络绎不绝,今年应该收入200多万元不成问题”。老朱手指着平房上晾晒的色泽油亮,诱人可餐的板鸭高兴的介绍。
“深水鱼,浅水藕,滩涂洼地种杞柳,鸭子白鹅水上游,牛羊遍地走”。多年来,农业腿长,工业腿短,又以蒙洼“锅底”而“著称”的阜南县蒙洼郜台乡,党委、政府领导班子一茬接着一茬干,按照以上这条切合实际的适应性立体产业发展“铁规”,逐步使全乡人民从中获得了满意度和幸福感!
“下一步,借着乡村振兴的大好机遇,着力打造新型主题农业,在原有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应性农业发展新途径”。朱淮海猛吸一口烟抬头向他承包的不远处数十亩整理成型的藕塘看去。
结束一天的采访回去走在濛洼快速通道上,记者看到宽广笔直的蒙洼快速通道两旁的路灯错落有致,华灯初上;田野里,一方方刚翻整出来的水塘等待蓄水;一垄垄郁郁葱葱的麦田长势喜人;一座座庄台人家院落里、蔬菜大棚里,扶贫车间里到处传来欢声笑语,一派祥和!
【编后语】: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回访蒙洼蓄洪区,我们看到那里的村民生产生活有序进行,部分村民喜搬新居,在新家里迎接新年的到来,此时此景确实让人振奋!目前的蒙洼人民正在消除洪水带来的影响,在以习近平总书记前不久视察蒙洼讲话精神为指导,正上下同心,全面复工复产,凝心聚力,发展乡村振兴,以昂扬的姿态迎接新生活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