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今日视点 > 正文

阜南蒙洼:昔日“小杞柳”变身“钱袋子”    

来源:原创 发布者: 阅读:6191 时间:2021-12-27 18:11:30

本报讯 (工商导报全媒体记者季思华 实习生 刘倩 陈晨) 庄台街道干净整洁、村民生活井然有序……12月18日, […]

本报讯 (工商导报全媒体记者季思华 实习生 刘倩 陈晨) 庄台街道干净整洁、村民生活井然有序……12月18日,初冬的阳光照在人身,暖在人心。在阜阳市阜南县蒙洼蓄洪区,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画面。

阜南蒙洼:昔日“小杞柳”变身“钱袋子”    

阜南县素有“中国柳编之乡”的美称,杞柳种植可上溯千年,编织历史亦有500多年,柳编技艺代代相传,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位于阜南县蒙洼最下游的郜台乡,拥有湿地近万亩,因地势低洼,更是成为种植杞柳的“风水宝地”。近年来,蒙洼人民顺遂自然、因地制宜,发展适应蓄洪区生态的现代化农业,实现了从“与水斗争”到“与水共生”、“与水共融”的生活状态。当地多家杞柳编织企业更是“顺水而生”,“借”水生财,让蒙洼滩涂地上的“小杞柳”从过去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命根子”变成了如今乡村振兴的“钱袋子”,蒙洼儿女的日子也越来越有奔头。当地成立的柳编扶贫车间,帮助农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

阜南蒙洼:昔日“小杞柳”变身“钱袋子”    

在阜南县徽源工艺品有限公司帮扶车间,郜台乡童楼村村民杨永梅一手稳稳按住篮子基底,一手穿起柳条,“除了家里几亩地一年收入2000元外,农忙过后我就来这里编柳编,一个月也可以挣2000多元。”公司负责人童明礼介绍,他的帮扶车间共带动了附近30位村民就业脱贫,大家都是趁着农闲时节做份兼职,补贴家用。“从2006年建立加工厂以来,我们一直在铺垫和摸索,现在,工厂一天能生产1000多件成品,通过网络平台销往全国各地。预计今年收入达到50万元。”童明礼告诉记者,下一步,公司将增购柳条编织机器,扩大网络销售渠道,打通国外市场。

阜南蒙洼:昔日“小杞柳”变身“钱袋子”    

安徽德润工艺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朝玲与杞柳打交道已有31年。2006年,张朝玲在家乡政府的招商引资下返乡创业,目前有阜南经开区2个厂房、郜台保庄圩1个厂房和租赁1个帮贫车间,先后带动本乡以及中岗、黄岗、于集、方集、洪河桥等十多个周边乡镇1000多人就业,其中带贫脱贫数百人。公司拥有产品外观专利20多个,产品出口到欧美、东南亚等38个国家和地区。为解决柳编工艺品原材料问题,2016年,张朝玲在阜南县郜台乡桂庙村流转土地2000多亩种植杞柳,实现了“柳编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发展体系。

阜南蒙洼:昔日“小杞柳”变身“钱袋子”    

“我在这块地里干活5年了,除了除草,还编柳编,一个月收入4000多元,家里的地也没闲着,两份钱一起挣,如今都盖起了小楼房。”正在张朝玲杞柳种植基地收割柳条的工人马文兰脸上藏不住满意的笑。与马文兰一起打工的薛振芳之前是贫困户,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她一边操持着八亩地,一边在杞柳种植基地打工,前两年已顺利脱贫。

据郜台乡党委书记曾凡富介绍,目前,该乡在政府扶持发展下,柳编加工业已经初具规模,有柳编企业26家,其中,规模企业4家,年交易额1500多万元;柳编产业从业人员2万人,仅此一项人均年纯收入就超过3000元。小小杞柳变成根根“金条”,蒙洼儿女靠着一股杞柳般的韧劲儿“织”出了热烈红火的好日子。“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多年来,政府为我们在杞柳种植的土地流转、扶贫车间租赁、企业资金周转和出口退税等各方面都给予了很大帮助。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解决更多的群众就业致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张朝玲表示。

阜南蒙洼:昔日“小杞柳”变身“钱袋子”    

近年来,阜南县发扬“王家坝精神”,坚持“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理念,挖掘创新发展传统农业、特色产业的内在价值,注重柳编品牌意识,打造品牌形象,开展专利研发,着力推进柳编产业创新、转型,推进柳编产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群化和创意化,成功解决了当地部分人口就业问题,有效改善了部分农户生活水平。杞柳产业的发展壮大不仅是蒙洼人民致富增收“答卷”上的一道“满分题”,也是蒙洼人民生活、奋斗的新起点。未来,蒙洼人将继续保持昂扬斗志,扎实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版权说明:凡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依法追责!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