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工商导报全媒体记者季思华 实习记者薛良 实习生陈晨 刘倩)“分钱了!分钱了!”1月19日下午,记者刚走进阜南县新村镇梁寨村,大老远就听到村民们在喊。啥事这样热闹?寻声走近一看,原来这里在举行新一届的入股分红大会。
隆冬时节,走进新村镇,一块块覆着薄膜的芦蒿地,一排排整齐划一的蔬菜大棚,一座座独具特色的生态养殖基地映入眼帘,到处是一派辛勤劳作的田园景色。村庄面貌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建起了美丽乡村,家家二层小楼,小广场、健身器材、百姓大舞台等文体设施一应俱全。
新镇村通过多方调研考察,发现芦蒿市场需求量大,而当地既适宜芦蒿种植,又有群众基础,随后将芦蒿产业作为产业振兴的抓手。同时大力引进优质设备,增强智能化技术,提高芦蒿的生产和质量水平。“村里鼓励种植芦蒿后,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在外做买卖,四处奔波,现在在家就可以就业,增收的同时,还可以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正在分拣芦蒿的工作人员孙广芳一脸喜悦地说道。
“我们的冷库车间高峰期用工达到600-800人,务工老人平均60多岁,是按件计数、多劳多得,平均每人每天可以有50—70多元不等的收入。”安徽蔬盛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车间负责人张文雅介绍。而像这样的冷库车间,在新村镇共有14座,共投资了2640万元。近年来,阜南县新村镇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如今历经数年的推广,全镇现有芦蒿种植面积发展到1.6万余亩,亩产量2000公斤,亩产值20000元,参与农户近6000户。有效助力当地乡村振兴事业的快步发展。
“2018年,受政府‘接你回家、留你在家,大力发展芦蒿产业’的政策感召,我回乡参与芦蒿种植,目前已经流转有近四十亩土地建设芦蒿大棚,在资金方面政府大力支持,一开始贷款了十几万,土地,资金,建棚,设计加建造都有技术人员手把手教学。雇佣工人的选择也很自由,可以论斤可以论天结账,都是日结,最多一天都可以有八十块钱的收入,既可以照顾家庭又可以打发时间,”新村镇文彬芦蒿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丁彬表示,“下一步,我计划扩大芦蒿种植面积,多建几个大棚。有政府为我们保驾护航,我对芦蒿产业的前景非常有信心!”
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水土特点、管理方法等,造就了“新村芦蒿”具有口感清脆、芳香浓郁、色泽靓丽、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等特点。由于靠近淮河,地势低洼,独特的地貌特征为芦蒿的生产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形成了今天独具特色的国家地标产品——新村芦蒿。
被村民称为“芦蒿书记”的新村镇党委书记张亮告诉记者,2021年,新村镇共投放5855万元资金支持芦蒿发展,支持村集体贷款、大户贷款。为了打通芦蒿销路,村里组织成立了芦蒿协会和商会,联合成立销售公司,融合了线上和线下所有市场资源。技术上则通过芦蒿协会对技术进行整体的把关和指导,签订保底收购协议统一收购,维护新村芦蒿的地理商标品牌优势。“规模决定效益,明年计划突破2万亩,十四五期间突破3万亩种植面积;二产方面,利用好现有加工厂和芦蒿药食同源的优势,分级分点加工、做好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对于新村镇的未来,早已在张亮的心中绘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