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工商导报全媒体记者季思华 陈东海 薛良)在安徽省西北部,一座充满活力的县级市正在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界首市——这个曾经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县域经济体,如今已转型为创新驱动的发展高地。2024年,界首市GDP增长6.3%,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科技创新指数位居皖北第一,1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据阜阳市半壁江山。这些亮眼成绩的背后,是界首市近年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培育创新生态的生动实践。
党建领航:从“单兵作战”到“链式协同”
“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强了就是竞争力。”位于界首市高新区内的安徽强旺调味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婷婷的感慨,道出了界首高新区“党建+”模式的精髓。
在高新区帮扶下,这家调味品龙头企业通过“一核双驱四融多元”党建品牌,与中盐集团、安徽盐业等国企混改成立3家合资公司,年出口额稳居全省行业第一。“在党组织牵头下,我们对接江南大学攻克了食盐咸味感知量化领域的‘卡脖子’技术,产品打入欧美60多个国家。”杨婷婷说。
界首高新区将组织力转化为发展动能,构建“1+5+9”党建体系,成立6个产业链综合党委,覆盖再生塑料、新能源等特色产业。2024年,高新区新增党组织覆盖企业159家,解决融资、技改等问题30余个,推动23个项目签约,总投资113.215亿元。党建从“单兵作战”迈向“链式协同”,成为企业发展的“定盘星”和“助推器”。
创新赋能:从“跟跑者”到“标准制定者”
走进安徽云龙粮机的科研室,技术人员正在调试行业内首个粮食机械智能化技术——AI智能助手芯片。“我们拥有169项专利,主导制定国家标准1项,输送机市场占有率43%。”副总经理徐旭介绍,这项融合物联网与边缘计算的技术,内置超200种常见故障智能诊断体系,可实现全流程语音控制,支持方言和行业术语,大幅提升操作效率和故障处理时效。
界首市深谙“创新是第一动力”。高新区与上海交大、中科院等共建19家博士后工作站,设立离岸科创中心“借脑研发”。金兰金盈铝业通过产学研合作,研发特种异构型铝材,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0项;华铂科技首创“循环利用法”,亩均效益入选全国优秀案例。
2024年,界首累计发放“人才贷”1.62亿元,资助科创项目4.18亿元,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77家,新增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额76亿元,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4.19件,两项数据均居阜阳首位。创新,正让界首从“制造”迈向“智造”,从“跟跑者”蜕变为“标准制定者”。
服务升级:政策从“被动响应”到“主动赋能”
2011年落户界首高新区的金兰金盈铝业,最初仅从事废旧铝回收和普通铝型材生产。“单一产品线难具市场竞争力,不转型没活路,不想被淘汰,创新转型势在必行。”金兰金盈铝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应允峰坦言。这一认识推动企业走上技术升级之路,逐步从传统加工迈向创新驱动发展。
企业转型不能单打独斗,还要政策助力。为解决区内企业发展困境,界首高新区创新服务体系,推出“1+N”包联制度,让11名党员干部担任101家企业的“首席服务官”,主动上门,专人专办,全方位解决企业发展难题。
“通过寻求高新区帮助,我们公司乘上了高新区‘产学研’平台的‘东风’,成功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院所开展合作,已建成‘安徽省特种异构型铝型材设计及成形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创新平台。”应允峰说。
依托界首高新区大力推行的产学研合作,该企业与10余家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累计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项,获授权专利50项(发明专利12项),软件著作权3项,这些创新成果直接转化为市场竞争力——企业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建材、家居、交通、汽车、光伏等领域,2025年一季度,该企业产值已突破8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