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工商导报全媒体记者季思华 陈东海 薛良 实习生袁子怡 孙岚婷)在皖北太和县的平原沃野上,一粒粒饱含科技基因的种子破土而出,一条条紧密联结农户的纽带不断延伸。安徽壹陆红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壹陆红),以创新为犁,深耕联农带农机制,探索出一条科技赋能、产业融合、共富共享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一粒种子里的振兴密码
6月24日,炎热如火,却挡不住人们喜摘盛夏的果实。在太和县高铁站东边的赵集乡安徽壹陆红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大棚温室里,记者看到,一串串圣女果如红宝石垂挂。公司负责人项纪红俯身摘下几颗:“尝尝‘皖姑娘1号’,甜度高、风味足,市场反馈极好。更关键的是‘皖姑娘2号’,每季亩产稳稳超过3万斤,这个数字,以前想都不敢想。”言语间,科技赋予土地的蓬勃力量清晰可感。
一粒优种,一片希望。从圣女果、西州蜜到黑小麦,壹陆红在种源筛选与研发上倾注“真功夫”。“‘壹陆红1号西州蜜’的脆甜口感,常温存放近一个月;‘2号白玉甜瓜’甜度20+,常温储存可达50天;黑小麦亩产突破1100斤。”项纪红如数家珍。
六载深耕,换来国家级绿色食品认证7个、品牌商标9个、专利技术12项,更将企业推上“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高地。科技,成为壹陆红在太和撬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最有力的支点,在太和这片沃土上写下崭新篇章。
一条纽带上的共富实践
在壹陆红的标准化育苗工厂,合作农户朱涛正娴熟操作。“以前种地靠天吃饭,现在壹陆红给我提供技术指导,还给我提供优良蔬果品种,我现在建设了12个大棚,种蔬果一年能赚20多万。”这正是壹陆红“建一片基地、树一个品牌、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百姓”的生动注脚。
壹陆红创新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新型经营主体)”模式,如同坚韧的纽带,将分散的农户紧密联结于现代农业产业链条上。公司依托自身技术、渠道优势,不仅根据长三角市场需求引导农户种植适销品种,形成规模效应,更提供稳定平台,将优质农产品销往广阔市场,年总销量超千吨,产值达三千多万元。
技术培训为农民“造血”,稳定就业为增收“托底”,村企共建为乡村注入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目前,壹陆红已发展四家农业生产基地,总占地3000余亩,提供固定岗位331个,累计带动就业2640人,为近2000户村民提供技术培训,9个贫困村因此受益,辐射带动周边蔬菜、中药材种植近5000亩。
一座基地内的融合探索
走进壹陆红都市农业示范园,科技农业、循环农业、创意农业的理念在此交融。智能温室孕育高附加值果蔬,冬桃、黄桃基地铺展绿意,中药材示范田生机盎然。这里不仅是生产基地,更成为农文旅融合的热土。研学教育的孩子们在田间探索自然奥秘,休闲观光的游客体验采摘乐趣,企业团建活动在绿色中增进凝聚力。
“计划总投资1.9亿元,目标就是打造一个集科技、智慧、循环、创意农业与旅游、休闲、团建、游学于一体,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综合型现代农业标杆。”项纪红描绘着蓝图。公司已获评安徽省科普教育基地、生态农场、巾帼创业示范基地等称号,农文旅项目正释放强劲吸引力。从标准化育苗工厂到农产品精深加工,从基地共建到研学教育开发,壹陆红不断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让土地产出多维效益,为乡村产业振兴开辟更广阔空间。
依托“高铁新时代、融入长三角”的发展新机遇,壹陆红正全力拓展区域市场,厚植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动力。“未来,公司将按照特色化定位、板块化推进、市场化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规模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品牌农业,不断创新探索产业化带动经营新模式,引导农民通过生产经营、就地务工等多种方式增收致富。”项纪红说。
壹陆红的实践深刻诠释:现代农业的蓬勃生命力,不仅源于科技赋能下的优质产出,更在于其构建起紧密联农、有效带农、扎实富农的共享机制。当一粒种子被赋予振兴的密码,当一条纽带系紧了共同的富裕,当一片土地生长出融合的风景,我们便清晰地看到——脚下这片古老而充满希望的田野,正以科技为犁、以融合为壤、以共富为种,在新时代的春风里,孕育着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