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安徽往前赶》系列报道
本报讯 (工商导报全媒体记者季思华 陈东海 薛良)初夏的皖北,万物竞发,生机勃勃。走进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经济开发区,塔吊林立间,工程车辆穿梭如织;现代化厂房内,智能化生产线高效运转;科研实验室里,研发人员潜心攻关……这片热土正以营商环境之笔,擘画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2024年以来,太和经开区以“优”无止境的营商生态为突破口,推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2%,交出了一份“软环境”铸就“硬实力”的生动答卷。
机制创新:从“政府端菜”到“企业点单”的治理变革
2024年12月,为打造“无事不扰、有呼必应、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营商品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太和经开区建立了“园区吹哨、部门报到”联动响应工作推进机制。这一创新机制背后,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过去企业办手续要跑十几个部门,现在变成部门主动上门‘会诊’。”太和经开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杨浩杰指着2025年的数据介绍,今年以来,该机制已召开11次跨部门会商,解决企业用地、融资等难题193项,平均办结时限大大压缩。
在海融智能制造有限公司的厂房建设现场,工人们正在抢抓工期。公司负责人郑传彬算了一笔账:“从拿地到开工不到90天,比常规流程节省6个月,我们企业有望在今年实现投产,相当于提前创造产值1.2亿元。”
针对医药企业研发周期长的痛点,太和经开区针对性协助企业实施“反向飞地”策略,护航企业驶入发展“快车道”。保兴医药健康产业园将研发中心设在北京,生产基地落户太和,执行总裁刘大勇坦言:“经开区不仅配套10万平方米运营空间,还专门建设双回路电网保障实验设备不间断运行,这种‘研发在外部、转化在太和’的模式让我们吃下定心丸。”如今,该产业园已吸引24个创新项目入驻,年转化科研成果超50项。
要素保障:破解“成长烦恼”的太和方案
土地、资金是企业发展绕不开的重要要素。太和经开区以“四定”(即:定人员、定项目、定服务事项、定完结时限)工作机制,通过代办服务,聚焦让企业家痛心、焦心、暖心的“小事”,精准高效解决了企业建设中存在的难题,展现出资源整合的硬核实力。
通过“管委会+公司”改革,经开区将社会事务剥离,腾出精力专注经济服务。中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再生纤维智能工厂从签约到投产仅用9个月,总经理助理桑泽宇感慨:“开发区帮我们协调了相邻地块扩建,我们有了更多厂房添加新设备,开发新技术,产能直接提升30%。”
目前,太和经开区“管委会+公司”改革顺利推进,社会事务完成剥离,以“标准地”形式出让产业用地22宗、1701.8亩,在全市率先实现拓展“标准地”出让模式向生产性服务业延伸,企业“拿地即开工”成为常态。
面对生物医药产业投入大、周期长的特点,太和经开区协助保兴医药健康产业园联合市县两级政府设立20亿元专项产业基金,靶向扶持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项目,计划引进30家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形式的项目公司、20个创新药和100个高端仿制药。
保兴医药健康产业园运营5年来,已有20多个项目成功落地,总投资额超过30亿元,累计完成投资额超过21亿元。目前,该产业园共享制造平台一期已建成投用,全产业链医药生态体系建设初具规模,到2029年有望形成300亿元产业集群。
此外,为缓解企业资金压力,进一步深化政府、金融机构与企业间的交流合作,推动产业与金融深度融合,实现多方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今年初,太和经开区主导召开银企对接会,22家企业与银行达成融资意向,授信达4 亿元。
产业跃迁:从“单兵突进”到“集群作战”的生态重构
走进安徽悦康凯悦制药的智慧车间,大屏幕实时跳动着生产数据。这条投资1.7亿元的多肽生产线,承载着太和医药产业向高端转型的雄心。而在太和经开区医药产业发展规划中,一条“研发-原料-制剂-物流”的全产业链清晰可见。
“过去药企各自为战,现在通过产业链协同,我们的研发成本大幅下降,在太和实现一体化生产正逐步实现。”刘大勇表示。2024年,保兴医药产业园营收突破5.8亿元,税费贡献突破亿元。
传统产业转型同样蹄疾步稳。中竞新材料引入5G智能系统后,废料回收率大幅提升,其再生麻粘混纺纱线占据全国三成市场。“我们不是简单搬迁,而是通过技术迭代实现‘绿色跃升’。”桑泽宇指着中央控制室说。目前,该企业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前列,年减排二氧化碳9万吨,成为太和绿色制造的标杆。
而这两家企业只是太和县企业生产升级、产业集聚跃迁的一个缩影。2024年,在太和经开区的不断助力下,太和县市级“13581”龙头培育工程企业达16家、居全市第一。累计创建省级智能工厂3家、数字化车间9家。建成工业互联网平台10个、5G基站383处,规上制造业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全覆盖。
未来展望:营商环境“永远在路上”
一路高歌与时进,龙马追风逐日新。站在“十四五”规划后期的关键节点回望,太和经开区的实践印证了一个道理: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杨浩杰透露,下一步,太和经开区坚决落实上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两个重点,聚焦新质生产力培育,始终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促进发展的生命线,以厚积营商环境软实力来夯实高质量发展硬支撑,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务实的作风,锐意进取,埋头苦干,为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优化营商环境是永不竣工的工程。”太和经验表明,只要以企业需求为标尺,就能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如今,这片土地正以“优”解“忧”,书写着后发地区弯道超车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