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工商导报记者季思华 实习记者薛良)淮河,是我国一条古老而又独具地域特色的河流,与我国长江、黄河、济水齐名于世,并称“四渎”。淮河流域,不仅是我国闻名的战略要地之一,而且是苏、鲁、豫、皖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它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悲壮的历史沉积将我们带入了博大的淮河文化空间……
根据考古发现,早在旧石器时代,淮河流域就有人类活动。目前已经发现的远古时代的文化遗址就达100多处。石器时代,淮河流域人类活动更为活跃,现已发现散落在淮河流域各地的仰韶、龙山、青莲岗、大汶口文化遗址100多处。从出土的文物证明,淮河流域在数千年以前已经有了农业和畜牧业。古老淮河很早以前就已成为淮河流域人们赖以生存的水源。从漫长的文化史分析,淮河文化源于长江流域的楚文化,兴盛于淮河流域的宋、明文化,并与中原文化汇合,才使中国进入炎黄同尊、龙凤呈样的时代。
淮河流域的劳动人民不但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同时又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临淮自古多名士”。淮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和历代的政治变迁,造就了一大批杰出人物。除产生许多叱咤风云的农民起义领袖外,还出现了许多如管仲、孔子、老子、孟子、庄子、刘邦、项羽、韩信、蔡文姬、曹操、诸葛亮、朱元璋、施耐庵、吴承恩、孔尚任等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军事家和文学艺术家,特别是新中国的开国总理周恩来也诞生于此,可谓群星灿烂,光照千秋。
“名士自古出临淮”。而如今,作为春秋楚庄王熊吕第99代孙的(原名熊庆热,现随母姓的张力)就是其中的一位。
1965年出生在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淮河岸边新店镇的张力也是清朝末年秀才熊志安后羿的一员,父亲熊福铨和母亲张绍琪1949年8月毕业于鄂豫皖军政干校,后弃政从教。张力17岁毕业后先后从事过教育以及乡镇干部。可能缘于古代名人以及先人的后裔,加之于受父母的熏陶和影响,张力自幼酷爱和痴迷上了古代淮河文化收藏,一心想着挖掘淮河历史文化瑰宝,发扬和传承 淮河文化精髓。为了这,多年来,他不仅把工资贴了进去,还东筹西借,直至债台高筑。
“当时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大家都想着如何发家搞致富,而我却“不务正业”,东奔西走来搞这些不管饱又管用的“东西”,不止别人不理解,妻子更是有怨言,特别是结婚有孩子那几年,为了这事,妻子多次与他闹离婚。”采访时张力说。
“记得有一年冬天下大雪,天寒地冻,得知离家15公里远的一户农家家里有个几百年前的大缸,他骑着摩托车用双脚支撑着摩托车一点一点的硬是滑着路上的冰冻用一个上午时间终于赶到这位农户家里买下这个“宝贝”,并请亲托友把这个大缸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抬了回来”,张力说。
凭着对收藏的执着热爱,他历尽千辛万苦,足迹踏遍淮河两岸数百里,从新石器时代至文化大革命等各种时期收藏了历史文化、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以及红色文化藏品近10万件,特别是他收藏的6000年前仰韶文化时期的一件储水用具,不仅历史久远,而且考古意义非凡。收藏的唐朝鼎盛时期的甬女物件,更让人好像回到了历史久远的大唐盛世……
“张力三十年如一日,损财耗力,收藏的这些物件,虽然有的经济价值不是太大,但考古和传承民俗文化意义非同小可”。《安徽工人日报》高级记者、资深文物收藏爱好者李群看过张力收藏的文物时赞叹不已的说。
“2017年我与张力合作,在临淮岗4A级风景区内创办了淮河农耕民俗文化博物馆,展馆面积1200平方米,共分为历史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等上下四层,目的主要是为了助力张力挖掘淮河两岸历史文明,传承和弘扬淮河历史民俗文化”,张力的合伙人明开鑫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
“这几年来,每天看到一批又一批人,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学生组团前来我家文化博物馆参观考察学习,我对张力由以前的不理解到理解,最后到最近几年来的大力支持!”张力的妻子手指着博物馆内的藏品笑着告诉记者。
“把传统文化和当前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弘扬先烈事迹,传承红色基因,鼓舞和激发霍邱人民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决心和斗志。”中共霍邱县委书记刘胜多次莅临淮河农耕民俗文化博物馆视察指导工作时勉励张力。
历史穿越时光,时光给人力量。如今, 张力的民俗文化事业已经迈出了坚实而稳健的步伐。现在,已经从教育上退休后的他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临淮49孔大闸东200米处正在积极筹建的一座名为——霍邱县红色文化博物馆即将落成,该馆将淮河岸边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和红色文化基因紧密结合起来。
“我要让更多的人记住在淮河两岸这片热土上发生的古老故事和曾经为人民做出牺牲的革命先烈,以此来教育和鼓舞人们铭记历史,不忘初心,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努力前行” 。作为霍邱县政协委员的张力结束采访时信心满满的向记者表示。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文明,代代相传;民族脊梁,勇于担当。